《中国大学生就业》|| 于祥成,万浩: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审视及创新路径


  • 2023
  • 04/26
  • 19:14
  • 就业指导

  • 浏览量

【作者简介】于祥成,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万浩,湖南大学校办公室,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摘要】大学生就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客观需要,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当前,大学生就业教育还存在重视度不高、思想引导力度不够、实践性不强、参与度不高等现实问题。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教育,必须重新审视就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进一步健全教育机制、加强教育协同、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方式方法。

【关键词】新时代;就业教育;价值;创新路径

【文本引用】于祥成,万浩.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审视及创新路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2):37-42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大学生就业事关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对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就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高校要充分认识就业教育的价值意蕴、深刻剖析就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不断创新就业教育的实现路径,引导大学生将实现个人价值与新时代奋进的目标结合起来,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功立业。

一、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价值意蕴

当前,我国已经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客观需要,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

(一)大学生就业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客观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一方面,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资源,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有生力量。高校开展就业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意识和能力,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机遇,自觉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有助于充分释放我国人才资源红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重要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就业是国之大计、民之大事。大学生就业事关学生和家庭的现实利益,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做好保基本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高校积极开展就业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早就业、就好业,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服务毕业生就业局势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大学生就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衡量其发展质量的最重要指标就是人才培养质量,即人才培养是否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就业教育是 “联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职业的纽带,是使学生顺利走上社会、完成教育向职业转变所必要的手段,也是使学生在适合的岗位上更好发挥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重要保证”。[1]高校开展就业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抱负和国家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就业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未来岗位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对岗位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新要求,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人,从而有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适应度。

(三)大学生就业教育是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

大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职业观,能否顺利就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就业,关系着大学生未来事业发展和人生成就。就业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家就业形势和政策,了解自己的优势特长和兴趣,了解各行业发展需求,形成全面的环境认知、岗位认知和自我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开展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市场中找到清晰定位,充分结合自身素质和能力找到最能激发自我潜能的岗位和职业路径,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帮助学生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同时,就业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摒弃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等错误观念。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要全力以赴,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以实际行动实现个人理想,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摆正工作态度、在职业发展中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奠定坚实基础。

(四)大学生就业教育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由高速发展向着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新冠疫情影响仍在持续,大学生就业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历史新高,就业结构性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与此同时,学生就业“求稳”心态日趋突出,“考研热”“考公热”持续升温,“慢就业”人数增多,“躺平”“尼特族”等现象也有所增加,高质量充分就业面临巨大挑战。在复杂严峻形势下,积极开展就业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的信心,[2]“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3]不片面追求 “一步到位”,不一心只想捧个“铁饭碗”,不因一时求职困难而消极逃避,不跟风随大流,平等对待每一个职业,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接纳新产业新业态,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去基层就业,以更加长远的眼光看待中小微企业就业,对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在就业课程、生涯指导、就业服务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就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然而,从现代教育理念的视域研究与分析当前高校就业教育的整体情况,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教育部在2007年就鼓励和提倡高校开展就业教育,明确要求“大力推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和队伍建设”“将就业指导课程切实纳入高校教学计划”。[4]当前,高校在就业管理、就业帮扶、就业信息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对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标“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时代定位,对标数字化时代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时代要求,一些高校对就业教育的重视度仍显不足。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教育体制机制不健全,就业教育职权不够清晰,部分高校把就业教育仅仅作为学校就业部门的“独角戏”,没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师资队伍、教育经费、场地支持等方面投入不够。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够系统,主要集中在新生的生涯教育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多数为面向本科生的选修课,缺乏面向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学生的分层次就业课程群,覆盖群体有限。甚至个别高校开设就业教育课程只是应付上级工作检查,并没有真正重视和发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思想引导不够深入

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强调,要“强化择业就业观念引导,推动高校毕业生积极理性就业”。部分高校把就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仅关注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实现就业率的提升。内容过于强调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梳理、信息资源收集、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求职择业实用性技术的指导,缺乏对影响学生长远发展的择业观、就业观、职业观、劳动观、成才观等观念的教育引导。引导学生将个人的职业生涯走向与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相契合的力度不大,对学生求职过程中出现的个人求职期望和现实岗位条件存在落差而产生的择业问题和心理问题关注较少。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发展理念、形成合适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等方面重视不够,对学生长远发展的教育引导不够深入。

(三)教育实践性存在不足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就业教育要注重实效,内容应力求实践性,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当前,高校的就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由就业部门工作人员、辅导员兼任。他们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职场的真实感受,缺少对各行业发展需求的深入认知。就业实践经验也相对狭窄,主要依赖书本理论知识,理想化成分过高,对就业市场的变化缺乏敏锐的感知,对学生个体职业发展需求缺乏独到见解和针对性指导,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学习到就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教育主要以大班授课的形式开展,授课方式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体验式教学和实践环节,学生的职场体验感不强,导致就业教育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四)参与积极性亟待提升

一是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对就业教育能够给自身成长发展带来的作用认识不够清晰,容易产生“就业教育无用论”。仅仅把就业课程、就业主题活动当作获取学分的“水课”,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二是教师参与专业化不够,从事就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大部分不是全职,就业部门人员、辅导员需承担相关事务性工作,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加上工作量认定、职称评聘机制不畅等原因,不少老师不愿意参与就业教育相关工作。三是校外力量参与合力不强,部分高校将就业教育局限在“象牙塔”,与企业、家庭、政府联动不够,没有形成就业教育最大合力。

三、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创新路径

进入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客观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群体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高校必须重新审视就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充分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就业教育规律,坚持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动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健全体制机制,强化大学生就业教育统筹推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生的就业行为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就业认知上。高校要把就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机制保障,将就业教育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方面,要落实主体责任,建立一套以学校就业部门为主体,包括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和院系教师组成的就业教育工作体系。明确就业、教务、学工等部门在就业教育中的职责职能,理清学校职能部门和学院在就业教育中的定位,避免多头管理无人负责,也避免重复建设、条块分割和不成系统,形成校院、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实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到位,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要素协同的就业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要把就业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就业教育课程群建设,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学生各有侧重的“全过程”课程体系。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就业育人功能,将就业教育融入学术指导、日常服务管理中。同时,支持就业教育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在职称评审、工作量等方面能够享受学校教学人员相应待遇,打造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队伍,培育一批“名师”和“金课”。

(二)加强协同配合,推动大学生就业教育要素融合

就业教育“是一项综合性较强、涉及领域比较广泛的系统性工作,它集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等特色于一身”,[5]不能仅依靠学校,必须充分调动校内外力量,形成全员参与的就业教育格局。一方面,加强家校联动。家庭是个人“三观”养成的第一场所,家长期盼、家庭氛围、家长职业观等对学生择业就业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高校要通过新生家长会、暑期家访、日常沟通交流等方式,常态化地向家长传递国家就业政策、就业形势、专业就业去向和职业发展前景等信息,引导家长改变 “学而优则仕”“非一线城市不去”“考研才有出路”等观念,降低对孩子就业的过高期望值,共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就业劳动观、就业选择观。另一方面,加强校企联动。做好就业教育,离不开对市场变化的充分了解。高校要支持就业工作人员、辅导员到企业挂职锻炼,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选择优质企业进校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在定向人才培养培训、就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人力资源提升等方面加强供需对接,促进师生深度了解企业文化、市场需求、职业发展通道等关键信息,提高就业教育与行业市场的契合度。

(三)丰富教育内容,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内涵建设

就业教育不能只关注简历制作、面试指导等技能提升,更要从学生职业发展长远出发,把思想、品格、素质、技能等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就业教育内容。一是要将就业教育全面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价值观念引导作为就业教育的重要目标。要向学生讲透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大学生的“青春寄语”,讲好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奇迹”,讲清“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二是要将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每个专业的知识结构、培养目标不同,相应的就业行业和岗位就会存在差异。要根据专业领域最新成果和行业需求,深入挖掘与就业相关的育人元素,分析研究专业就业趋势,实现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在无声处实现就业教育目的,回答好学生“学这个专业将来能干什么”的问题。三是要将就业教育融入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形成良好劳动品质,掌握扎实的劳动技能。在就业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6]有助于学生从社会、国家和个人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待职业发展的能力。同时,就业教育要注重对新模式新业态的关注。当前,线上教育、互联网医疗、便捷化线上办公等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创造了一大批新职业,就业教育必须跟上时代变化,深入研究数字化时代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就业赋能。

(四)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大学生就业教育育人实效

就业教育要达到育人目的,就需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使教育更加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激发学生深层次的需求,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其一,要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当代大学生熟谙数字科技,深受互联网、即时通讯、社交媒体等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就业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算法推荐等数字技术,提前了解学生、掌握学情,根据不同专业和类型学生有的放矢开展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就业教育活起来,通过丰富多元的数字资源和5G、VR/AR等数字技术,把枯燥的理论融入鲜活故事中,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音视频,切实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其二,要加强就业实践活动。实践是育人的重要手段,能够很好地弥补理论说教的空洞乏味。就业教育要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企业参观、求职模拟、生涯规划大赛等实践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行动体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参与中增加对求职、工作岗位、企业、行业的认知和实践操作能力。其三,要营造良好的就业文化。就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择业就业、成长成才至关重要。通过邀请模范人物、校友回母校做讲座、主题推送等方式广泛宣传他们在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基层组织、乡村振兴等领域就业创业事迹,解读好、宣传好国家倡导的行业领域的人才政策,重点推荐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就业单位,开展就业创业年度人物评选,营造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就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高质量就业的内生动力。


CONTENT END

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创建于2005年,是海南省三亚市第一个本科高等旅游教学科研单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休闲体育(高尔夫)专业。拥有科研机构:翟明国院士工作站、海南旅游消费研究院、海南省度假酒店与住宿业研究基地、海南省旅游新业态研究中心、休闲度假研究中心,以及省级旅游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海南省特色重点学科方向和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单位。学院以应用型特色人才为导向,学院以国际化办学理念,深度协同的“政、校、行、企”合作办学和“订单式”人才培养为特色。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要,以“大旅游、大文化、大休闲”为核心,瞄准数字化、以旅游新业态产业链布局为发展导向,积极培育社会发展需求集中的优势旅游人才并日益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

网站: www.tzjtgc.com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中国)最新App Store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Sanya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Taoyuan

  • 微信公众号—旅业学院通讯社

  • 微信公众号—走在最前面

  • 抖音号:USY_旅酒视角

  • 网站手机版

  • Baidu
    sogou